电/化学发光光谱分析仪助力纳米粒子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

 

 

常规电化学发光(ECL的产生机制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新型ECL器件装置的设计与研发围绕新型ECL分析技术与器件装置的设计与研发,ECL发光共反应剂间的电荷转移机制与调制技术备受关注。

通常认为纳米粒子的ECL激发态经由两种电荷转移路径产生粒子内电荷转移共反应--发光体粒子间电荷转移(发光体--发光体)对于粒子内电荷转移激子通过基态纳米粒子共反应剂自由基之间的碰撞产生这已被实验广泛验证。而对于粒子间电荷转移激子通过纳米粒子正负自由基之间的碰撞产生该路径目前仍然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处于猜想阶段)。由于自由基的寿命极短自由扩散的自由基之间的碰撞是随机的因此有效控制和阐明纳米粒子ECL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机制极具挑战。

img1

为有效识别ECL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机制,进一步阐明ECL体系中激子产生的潜在机制近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蔡彬教授、邹桂征教授联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Alexander Eychmüller教授,采用定量水诱导凝胶化量子点QDs气凝胶作为新型ECL发光体,利用自制ECL光谱采集系统电化学发光光谱分析仪,首次获得了粒子间电荷转移的直接实验证据,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选择性增强粒子间电荷转移ECL增强机理

不同于传统单分散QDECL工作将具有独特网状交联结构的CdSe QD气凝胶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利用相邻QD之间的强电子耦合作用共同促进QD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粒子间电荷转移势垒的存在,CdSe QD只能在与电极接触的QD上注入空穴,CdSe QD气凝胶中,远离电极的QD仍然可以被有效地氧化,使得CdSe QD气凝胶的空穴注入过程更为有效相较于CdSe QD采用三乙醇胺(TEOA)作为共反应剂时,CdSe QD气凝胶的ECL效率提高两个数量级(126)相关结果证实作者所提出的基于粒子间电荷转移的ECL机制。

img2

CdSe QDCdTe QD具有不同的激子特性ECL性质,其可通过ECL辐射波长实现明显区分。为进一步验证电荷转移增强的ECL机制,作者设计了一种CdSe-CdTe混合QD气凝胶结构首次对粒子间电荷转移与粒子内电荷转移两种ECL机制进行解耦。

img3

研究表明,当采用2-(二丁基氨基)乙醇(DBAE)共反应剂时,DBAE·自由基到CdTe QD的电子注入是有效的,CdSe QDDBAE自由基之间能量不匹配导致DBAE·自由基CdSe QD的电子注入过程被完全抑制。尽管如此,作者所设计的CdSe-CdTe混合QD气凝胶中成功观察到了CdSe QDCdTe QDECL光谱信号表明DBAE·自由基可以将电子先行注入到 CdTe QD中,再将电子转移至CdSe QD以产生相应的激子ECL相关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基于粒子间电荷转移的ECL机制QD能带结构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均为该电荷转移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img4

综上,本工作采用自制的ECL光谱采集系统电化学发光光谱分析仪对粒子间与粒子内电荷转移ECL机制进行解耦设计和控制电荷转移机制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设计基于QD气凝胶下一代ECL器件提供了可能性有望助力并突破ECL机制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化学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蔡彬教授、邹桂征教授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Alexander Eychmüller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高旭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江国灿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行业资讯

NEWS

首页    电/化学发光光谱分析仪助力纳米粒子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